马王堆汉墓文物- 湖南省博物馆

藏品列表

首页 收藏 马王堆汉墓文物
  • 木炭

    年代 : 西汉

    木炭具有良好的吸水、防潮性能。

  • 白膏泥

    年代 : 西汉

    白膏泥,灰色,是含有杂质的高岭土,粘性大,可塑性强,渗透性低,在墓葬中主要起封固、密封的作用。

  • 夯土

    年代 : 西汉

    夯土系墓道、墓坑中经过夯实的填土,马王堆一号墓夯土为挖掘墓坑后的回填土。

  • 封土

    年代 : 西汉

    封土系墓葬高出地面的土丘,马王堆一号墓现存封土厚约4米,顶部圆平,上有近代建筑遗迹,土层被扰乱,封土规模、形制已遭到破坏。

  • 陶珠玑

    年代 : 西汉

    陶珠玑即用陶土制成的仿珍珠明器,圆的珠子叫“珠”,不圆的名“玑”。

  • 角质矛

    年代 : 西汉

    明器,原有木质髹漆矛柄,已严重腐朽,无法提取,矛头为骨质,用动物肢骨稍事打磨而成,銎口呈三角形,有战国矛的遗风。

  • 木弓

    年代 : 西汉

    木弓中部较平直,两端弯曲,由两块木片拼合而成,绕丝线,髹黑漆,再绕由四股合成的丝线,弓弦已不存。

  • 龙纹漆几

    几面长方形,在黑漆地上用红、赭、灰绿色漆绘一条张牙吐舌的四爪龙,周围绘云纹,几面边沿绘菱形几何纹。

  • 竹擿(zhì)

    年代 : 西汉

    竹擿即竹制的簪子,发现于辛追遗体的发髻之上,用于固定发髻。

  • 玳瑁擿(zhì)

    年代 : 西汉

    擿即簪子,玳瑁是一种海龟,其龟壳具有独特的火焰状花纹,自战国时代起便被视作一种珍贵的宝石,玳瑁擿顾名思义,由玳瑁壳制成的簪子。

  • “妾辛追”印

    年代 : 西汉

    出土时放置于五子奁中,方形,印面阴文篆书“妾辛追”三字,盝顶,穿孔,系丝带。“妾”表明墓主身份,是二号墓主利仓之妻;“辛追”是墓主之名。

  • 铜“半两”钱

    “半两”钱为汉初流通货币,至汉武帝时期改铸“五铢”钱。

  • 竹筐

    马王堆三号墓填土中出土,应是当时装运填土或白膏泥的用具。

  • 木柄铁刃锸

    此件文物出土于三号墓填土中,应是当时的筑墓工具,功能与现代的铁锹相同。

  • 云纹漆盆

    年代 : 西汉

    盛水器。旋木胎。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器内黑漆上彩绘凤鸟、云纹图案,构图精致巧妙。

  • “君幸食”小漆盘

    年代 : 西汉

    盛食器。旋木胎。盘内髹红漆,盘心在黑漆地上朱绘卷云纹,卷云纹中间以朱漆书“君幸食”三字,口沿朱绘波折纹和点纹,口沿内朱绘线纹和B形图案。盘外髹黑漆,近底部朱书“一升半升”四字。

  • 漆平盘

    年代 : 西汉

    盛食器。旋木胎,盘内髹红漆和黑漆各二组,黑漆地上朱绘变体的云龙纹,并以漩涡纹组成龙的须角和鳞爪,口沿上为波折纹、点线纹,内外壁为鸟头形图案,整体笔法工整。外底朱书“轪侯家”。

  • 云龙纹大漆盘

    年代 : 西汉

     沐浴承水之器。旋木胎。体型大,盘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内外壁和口沿均黑漆上朱绘几何鸟头纹;盘内髹红、黑漆各两组,红漆上无纹饰,黑漆上朱、灰绿二色绘云龙纹,以漩涡纹组成龙的须角和鳞爪;内圈云龙纹外有二条较窄的几何形鸟头变形纹带。外底黑漆上朱书“轪侯家”。色彩有明有暗,十分协调。整个器物光亮如新,纹饰清秀华美,是西汉前期漆器的代表性作品。

  • 《木人占》

    年代 : 东汉

    抄于幅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其内容分上下两块排列,上面一块开篇就绘有9行99个不规则的图形,这些图形以方形为主,间有变形的匡形、梯形、三角形、井字形、十字形等,每个图形内都有少则1字,多则8字的文字注释,大多是“吉”、“大吉”、“大凶”、“小凶”、“不吉”等有关吉凶的占测语。在这些图形的左侧和下面,分别写有59行占语,因为文字字迹较虚,颇难认准其字形,仅就其依稀可辨的那些文字来释读,可知其占语大都是占测方位吉凶的。且在图形的下方,列有20多行关于方位占测的诠释语。该帛书还有部分相人术的内容。

  • 《昭力》

    年代 : 西汉

    共14行,约930字。篇首无墨丁,但篇末空一格有标题"昭力"二字。其内容主要是讨论君、卿大夫之义,借之而阐发师卦九二爻辞、六四爻辞、大畜卦九三爻辞、六五爻辞和比卦九五爻辞、泰卦上六爻辞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所阐发的爻辞义理则全是儒家色彩很浓的政治思想。

  • 《缪和》

    年代 : 西汉

     篇首有墨丁,篇末空一格有标题《缪和》二字,但无字数统计。帛书间有残缺,现存68行,共5000余字。其内容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来阐述易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缪和、吕昌、吴孟、张射、李平等人问《易》的记录;一方面是纯以“子曰”的形式解《易》和以历史故事来阐述易理,其中引述了很多历史故事,这是迄今所知以史证《易》的最早著作之一。而且这些历史故事为补正《吕氏春秋》、《贾谊新书》、《说苑》等历史文献提供了可靠的新材料。

  • 《要》

    年代 : 西汉

    篇首顶端有残存的墨丁,篇尾有标题:“《要》,千六百卌八”,可知此篇原本就以《要》命名。全文现存22行,1700余字。内容主要是借易理以阐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定位而后求”的重要性,记载了孔子晚年与子赣(贡)论《易》之事,着重叙述了孔子晚年好《易》的原因,此外还记叙了孔子对其门人弟子讲叙损益之道的内容和哲理。

  • 《易之义》

    年代 : 西汉

    开篇的顶端有墨丁为记,共约45行,约3000余字。主要内容:一是阐述了阴阳乃是《易》之要义,即所谓“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这也是此篇所着重阐述的主要内容;二是对《周易》的许多卦义进行陈说;三是指明占、数、卦、爻所产生的原因,其文字与今本《说卦》的前三章基本相同;四是着重对乾、坤两卦进行分析,其中对一些卦名的解释,与今本《系辞》下的一些章节基本相同。总之,这篇古佚书主要是对阴阳关系在易学中的重要性、重要作用的阐述,其思想有较多儒家思想的倾向。

  • 《系辞》

    年代 : 西汉

    共47行,约3000字。开篇处有长条形墨丁。其内容与通行本《系辞》基本相同,但不分上下篇。全篇包括通行本《系辞·上》(缺少第八章)和《系辞·下》的部分章节,且文字上多有不同。通行本上篇中除增入了“大衍之数”一章外,其余章节次序与帛书本全同。通行各本下篇则比帛本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章节,这部分增入的章节多见于《易之义》或《要》中。此外,帛书《系辞》中有不少文字是与现通行各本不同的。这是《周易·系辞》最早的抄本之一,它对校正通行本《系辞》,了解汉初《周易·系辞》的本来面目,研究《系辞》和《周易》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均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