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拓唐“麓山寺碑” - 湖南省博物馆
首页 碑帖 清拓唐“麓山寺碑”
清拓唐“麓山寺碑”
0
年代:清

来源:20世纪50年代征集 

尺寸:272厘米×133厘米  

  麓山寺碑位于长沙市麓山岳麓书院南面护碑亭内(护碑亭1962年建)。唐开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前人谓是李邕化名,真伪无考)勒石。青石,高272厘米,宽133厘米,圆顶。有阳文篆额"麓山寺碑"四字,清晰无损,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字体楷书。因年久碑面风化,部分断裂,现存1000余字。碑文叙述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沿革以及历代传教的情况。词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因文、书、刻工艺兼美,故有"三绝碑"之称。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称之为"北海三绝"碑。是长沙市尚存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

  麓山寺碑曾为历代艺林、文豪所推崇,宋代米芾于元丰三年(1080)专程前来临习,并刻"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于碑阴。李邕(687~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曾官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攻文、善书,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有所造。

     (邓昭辉/文)

 


  • 相关论文
  • “精拓”本碑帖拓片的工艺特征

    明清以迄现代,许多著名的金石学家、碑帖鉴赏家在其所藏所见历代碑帖拓片的题跋著录中,从不同的角度加入了他们关于拓片工艺的审美评价。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拈片制作中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前人碑帖题跛著述的解读与印证,分析归纳出前人关于“精拓”本碑帖拓片的一般工艺特征,即首先必须满足“真切地反映刻石文字的原始风貌”的前提条件,其次则是纸张、墨色等。前人所反复强调的,是拓片所得文字的笔画精神之美。而从技术上讲,苟能使拓片中的古人书法“字字清朗”、“形神完美”,则其“黝然深润”的佳妙墨色,也就庶几可近了。

  • 石鼓文拓本汇校——并录湘博善本

    碑帖校订一门,先贤时彦各擅其能,所作甚夥,究其根本,是为资料收集、比对考查、排列筛选。今参欧阳辅《集古求真》、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马子云《石刻见闻录》为主要蓝本,其余零珠片王则辅以杨殿殉《石刻题跋索引》为目逐条梳理——文献汇校。与此并行之者,以湘博万余件拓本逐一审查——实物汇校。兹选《石鼓文》一刻为实例,一则做学理上的尝试,兼以“碑帖数据库”为长远写作目的,为来日典藏数据库共建共享恪尽守藏人之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