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俗- 湖南省博物馆

藏品列表

首页 收藏 民族民俗
  • 清末杨世焯绘湘绣稿册

    清末杨世焯绘湘绣稿册   纸本 清末 36×37cm   该稿册由纸页装订成。稿册封面有“杨世焯季棠 双钩画稿”字样,内有绘花卉、动物、器皿等图案纸页数张。其中,光绪戊子秋八月所绘菊花图最为典雅精致、生动有趣。画面以一枝菊花为主体,菊花上附可见薄翼秋蝉一只,周边绘枝干、菊叶等,构图和谐优美,题名自称 “吟香馆主人”,即指湘绣著名画师杨世焯本人。

  • 清绘“竹林七贤”湘绣纸画稿

    清绘“竹林七贤”湘绣纸画稿   纸质 1892年 71.5×121cm   从画风来看为湘绣早期画稿。整个画面采用简单而柔和的线条勾勒出竹林七贤各异的神情姿态,周遭饰以竹枝及题字、落款、印章,均点出了该画稿要表达的内涵寓意。作者为朱曙芝(又名朱恒),生平事迹不详。

  • 民国绘双马白缎地湘绣画稿

    民国绘双马白缎地湘绣画稿   布帛类 1918年 75×120cm   绘浅草、绿树、红花与动态的一红一白骏马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草肥马壮”图。背面有“锦华丽”及“横披”字样,说明了该画稿的出处并应为一组画稿中的一件。此画稿色调清新雅致,线条细腻优美,于细节处见真章,充分展现了湘绣画稿画法成熟时期的特点与风格。

  • 民国绘双鹿白缎地湘绣画稿

    民国绘双鹿白缎地湘绣画稿   布帛类 1919年 37×86cm   整个画面以近处的双鹿为主体,远山近景搭配相宜,色调清新淡雅,线条细致柔和。白缎背面有“中堂”字样,疑为一组画稿中的一件。从选料质地、绘画及着色手法上来看,该画稿与前“民国绘双马白缎地湘绣画稿”应出自一家之手。

  • 民国“晋爵图”湘绣纸画稿

    民国“晋爵图”湘绣纸画稿   纸质 1928年 104×213cm   为湘绣成熟时期著名画师陈涉生(又名陈英)所绘。成稿于1928年,有“吟红小舫”字样,并钤有陈涉生印章二枚。画面人物生动清晰、须发可见,构图搭配和谐,对于研究湘绣发展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民国“瑶姬献瑞”湘绣纸画稿

    民国“瑶姬献瑞”湘绣纸画稿   纸质 1928年 65.5×123cm   为湘绣成熟时期著名画师陈涉生(又名陈英)所绘。成稿于1928年,与民国“晋爵图”湘绣纸画稿同出一系列。有题词、落款、印鉴。画面绘荷锄挽花篮女子及梅花鹿一只,女子衣袂飘飘,有如仙女下凡。

  • 清末湘绣白缎地金石瓦当文字枕档

    清末湘绣白缎地金石瓦当文字枕档   布帛类 1904年 17×17.8cm   白缎地绣金石瓦当文字,现存仅8件,是湘绣自成风格后最早的绣品之一。这一套绣品主要运用参针针法绣制而成,画面虽不是渐次变色,却已有了阴阳浓淡的转化,这一特征显示湘绣发展到此时已经开始脱离早期湘绣画面呆滞的状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绣品施绣者为湘绣创始人及奠基者之一的魏氏。   魏氏(1842—1914),因嫁与袁姓为妻,又称袁魏氏,湖南长沙人。1886年拜师刺绣高手胡莲仙学习绣法。魏氏在苏绣和湖南民间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参合粤绣的特点,革新和创造了湘绣工艺,为湘绣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 清末湘绣白缎地“狮、鹿、象、马”四条屏

    清末湘绣白缎地“狮、鹿、象、马”四条屏   布帛类 清末 47×144cm   白缎地四条屏分别绣狮、鹿、象、马图案。绣品运用了参针、平针、松针、接针、旋毛针等数种刺绣针法,运针娴熟,手法精细。绣品上的狮、鹿、象、马毛发致密厚重、繁而不乱,所绣花草叶脉和鹿角等针迹齐整,刺绣功底深厚可窥一斑。此四条屏出自吴彩霞绣坊,是湘绣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 清末湘绣白缎地“牧童骑牛”斗方

    清末湘绣白缎地“牧童骑牛”斗方   布帛类 1905年 43×32cm   白缎地绣“牧童骑牛”,画面以牧童为中心,巧妙地将牛、燕子、垂柳、洲渚贯串起来,左上角有杨世焯题诗句“野塘牛涉水,柳坞燕啣泥”揭示画面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绣品与以下的另外两件绣品(清末湘绣白缎地老虎斗方和清末湘绣白缎地兰花四条屏)均由杨世焯绘稿,杨佩珍施绣所成,属清末湘绣中的上乘之作。

  • 清末湘绣白缎地老虎斗方

    清末湘绣白缎地老虎斗方   布帛类 1905年 35.5×28cm   白缎地绣老虎构成这一斗方的全部。这一斗方中的绣虎是湘绣中常见而传统的刺绣题材。绣品中的老虎,选色典雅高洁、浓淡得宜,绣工精湛,充分展现了老虎虎虎生威的王者风范。而后逐渐兴盛并发展起来的湘绣独特刺绣针法——鬅毛针在这一绣品中也可寻见踪影。

  • 清末湘绣白缎地兰花四条屏

    清末湘绣白缎地兰花四条屏   布帛类 1905年 47×100cm   此白缎地兰花四条屏亦由著名画师杨世焯绘稿,著名绣工杨佩珍施绣。绣品以兰花、山石为表现对象,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淡墨点写兰花,浓墨点画花蕊,虽只有寥寥的三花五叶,却形象地勾勒出了兰花所特有的清新高雅之神韵,形态毕现,情趣盎然。绣品画面简洁清新,物体的近、中、远表现得宜,不但具水墨画的效果,还较好地体现了绣稿的神韵。

  • 清末湘绣红缎地 “凤凰牡丹”大堂帐

    清末湘绣红缎地 “凤凰牡丹”大堂帐   布帛类 清末 200×350cm   红缎地绣凤凰牡丹等图案。构图大气灵活,绣法多样,绣工精致细腻,是湘绣成型品种的一种,充分展现了湘绣发展时期的特点。这一绣品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是研究湘绣发展史、湖南民族民俗风气及民间象征文化重要的参考实物。

  • 清末苗族花篮牌银吊挂

    清 长43厘米,重80克 吊挂从上至下依次饰两银牌,银牌间双链串接而成。第一层银牌为镂空八折花,八折花上又饰浅 雕花蝶纹,两侧各缀一银角,银角亦浅雕花草纹;第二层为一不规则几何形银牌,银牌中心为一镂空花 篮,花篮中盛装鲜花,下端接5链,链上分别缀牙签、小剑、镊子、刀、挖耳。

  • 清末苗族双鱼纹银吊挂

    清 长61厘米,重75克 吊挂从上至下依次饰三银牌。最上端银牌为蝴蝶,蝴蝶两侧各缀一果实形铃铛;中间银牌为镂空 花篮,花篮里盛装鲜花,花篮两侧缀银角,银角上錾刻花纹;最下银牌半圆形,镂空双鱼莲花纹,中间 莲花盛开,鱼戏两旁,银牌下接5链,链下分缀挖耳、镊子、小剑、刀、牙签。   此吊挂采用了镂雕、圆雕、浮雕、阴刻、焊接等技法。其中有一处链已断裂,用线连接。

  • 清末苗族蝴蝶带八折花银吊挂

    清 长60厘米,重90克   吊挂从上至下有三层银牌,银牌依次增大,中用链串接。第一层银牌为镂空蝴蝶,蝴蝶两侧各 缀一链,链下饰一银角,银角上阴刻花草等纹饰;第二层银牌为镂空花篮,花篮中鲜花盛开,花束间饰 有一蝴蝶。花篮两侧各接两链,链下端分别缀小鱼、石榴,其中一侧链上小鱼缺失;第三层银牌椭圆形 ,银牌顶部伏一展翅之蝴蝶,蝴蝶下端为一圆形,圆内饰八折花,圆两侧各有一石榴形果实,最下端又 接5链,链上分别缀刀、挖耳、镊子、牙签、小剑。

  • 清末苗族龙纹银吊挂

    清 长37厘米,重65克   吊挂分三层,中间用银链串接而成。从上至下,第一层为镂空蝴蝶,蝴蝶两侧各缀两个银角,苗族 通常把蝴蝶视为人的始祖,称其“蝴蝶妈妈”。因此,蝴蝶成了苗族常用的图标。第二层也为镂雕,银 牌周围花蔓缠绕,中间为一类犬动物,其身形壮实,奋蹄扬尾,双眼圆睁,仰首高鸣。银牌两侧各缀四 个银角;第三层银牌为人物御龙,人双手伏龙,龙头回首,身子翻腾,龙下接五链,每链上缀一圆铃铛及一石榴。

  • 清末苗族人物纹银吊挂

    清 长67厘米,重70克   此银吊挂由空心编织成的银链串起,分三层。从上至下递次增大,第一层为圆形牌,圆牌錾刻兰 花纹;第二层为圆雕形似花篮式人物,其两侧手下各缀锥形铃铛一个,铃铛上刻兰草花纹;第三层为镂 空双鱼莲花,中间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两盘紧伏鱼儿,鱼尾外扬,身微弓,似奋力向上跳跃状,此层 下端并缀刀、挖耳、镊子、牙签、剑。   银吊挂采用镂空、阴刻、圆雕、浅浮雕、焊压等制作工艺,制作简洁,精巧细致。

  • 现代苗族龙纹打花带

    现当代 长71厘米,宽2.5厘米   花带用玫红、浅绿、米黄、深绿、橙红、深紫色等多色棉线织成,主体图案是曲线组成的抽象龙纹 ,织成的图形正好是两面相反,形成阴阳图案。龙纹是苗族纹饰中最常见的形象,千变万化,象征着吉 祥、幸福。

  • 清“三寸金莲”红缎绣花鞋

    清 一双2件,通长14厘米,底最宽5.5厘米,高7厘米   鞋面为红缎,前后缝合,里衬白地印花布。鞋前脸以彩线绣盛开的对花两枝,针脚细密,图案栩栩 如生。鞋口以蓝布走边。木底高跟,鞋底裹以麻布纳的千层底,黑线滚边,坚固耐穿。   此鞋继承了传统的刺绣技法,采用绣线为黄、绿、蓝、粉、黑色,面料讲究,绣工精细。

  • 民国乳丁纹圆形银扣花

    近代 直径9厘米   扣花银质,葵花形,表面光亮。正面中间为一圆形凸起,周围依次饰有数圈大小不一的乳丁纹。其 中,最大的一圈装饰有十六枚高突的乳丁,乳丁上还阴刻蝴蝶花纹。   背面内凹,正中有一银扣,上刻“永兴昌”三字,当是厂商名称。此扣花应是少数民族服饰上的装 饰物,制作规范、整齐,立体感强。

  • 民国蝴蝶花纹银饰件

    近代 宽4厘米,高6厘米   饰件银质,主体是一枝由朵花、枝蔓、叶子组成的折枝花,花上饰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折枝花枝 叶依形而生,偃仰翻转,自然生动。蝴蝶翅羽分明,触须毕显,令人叫绝。   此饰件应是帽上的装饰物,采用镂雕、掐丝、焊接等工艺制成,表面镀蓝,立体感强。

  • 清末邹维新制蟋蟀陶罐

    清 口径11厘米,通高7.2厘米   罐身陶质,圆盒形,平盖,腰微鼓,底有矮圈足。通体呈灰黑色,光素无纹,造型规整,线条流畅 。盖面刻隶书短诗:“白露将军出,人人爱色青,闲来点水食,考谱辩身形”,落款“芳亭书”。盖内 刻一“福”字。罐外底方形框内落阳文楷书“邹维新制”款,笔画有力。   罐内置小笼、小盘各一。小笼陶质,平面呈扇面形,两侧有门孔,上有活动的顶盖。这种小笼旧称 “过笼”、“串儿”,供蟋蟀藏身等用。小盘瓷质,圆形,硬币大小,当是供蟋蟀喝水进食用。其内底 书“秋声馆”三字,大概是取“秋声连蟋蟀,月色淡芙蓉”之意。

  • 苗族八折牌吊挂

    清 长43厘米,重80克   银质,吊挂由空心编织成的银链串起,分为两层。第一层为镂空“盘长”造型银牌,下坠两颗银角 ;第二层为镂空花篮,下坠小刀、耳挖、挑花钩子、小箭等银链,采用镂空、透雕、焊压等制作工艺, 制作精巧细致。“盘长”又称吉祥结,似绳结的形状连绵不断,为佛教八宝之一,象征着庄严吉祥,长 久永恒。

  • 苗族吊花银头簪

    清 长25厘米,宽15厘米,重85克   银质,发簪上数十朵连枝银花呈扇形展开,其排列疏密有致,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各异。下 端连接银丝编织的垂穗,每穗下挂一银叶片,质感极强,发簪平伸譬后,如雀尾般散开。银发簪采用镂 、捏、焊等技法,制作工艺繁缚、精细,立体层次感很强,是苗族妇女典型的头饰。